老地契揭开“奇葩计量法” 清朝“财迷”算钱精确过纳米级
史先生和他收藏的地契。
你知道最小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吗?
昨天上午,南京高淳区桠溪镇桠溪村中村一位居民,向扬子晚报记者展示了一张清代地契,里面对土地的描述竟然十分精确。
这张代代相传的地契上,除了亩和毫厘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单位,还出现了有“丝”和“忽”。相关历史资料显示,清代及以前,有关长度及重量的记录,竟然精确到了百万亿分之一。专家表示,这些“超细微”单位最早始于汉代,于细到百万亿分之一是因为古人没有有效数字的概念。
“六毫二丝五忽”的地,到底怎么划?扬子晚报记者在史先生收藏的地契上看到,地契最上方印有“清丈执业印单”字样,并标有良田的图形面积。此外,毎张右侧都印着“钦加同知衔特授溧阳县正堂曹”,左下角还有户业史志创的名字,以及模糊的官府红印章。
其中一张地契上,可以看到清晰的“淸光绪二十七年”字迹,并注明了是史志创与蒋许生双方买卖田地的契约,田地的面积为“壹亩叁分伍厘陆毫贰丝伍忽”。
据史先生介绍,他们村东有个仁字门村,以前属溧阳,曾经也划给高淳,后来又划归溧阳。而地契中的史志创,正是他的爷爷,当年他爷爷就住在仁字门,地契中的溧阳县正堂也是指的溧阳府衔。“这些地契也是当年爷爷与别人买卖田地留下的,经过了当地溧阳府衔的批阅。”史先生说,地契中的厘毫丝忽标得如此详细,也说明了当时地契买卖显得公平公正。
南京市计量监督检测院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亩三分地”是一句俗语,但也反映在较早的年代里,田地的单位基本是以亩为单位,下面细到分基本就到位了,再细化到厘,只是字面概念。“像这样精确的地契实属少见。”
十万亿分之一的银子,到底怎么给?我们通常听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印象中的“小单位”应该是“毫”。按照现在地契上的记载,“毫”后面更小的单位是“丝”和“忽”,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南京一位研究明清历史的专家告诉记者,他经常听到过“细于发丝”的说法,自己也以为这“丝”是一个比喻,形容比头发丝还细,没想到这“丝”居然还是一个计量单位,因为没有接触到相关的史料,他也没有听说过“忽”也是计量单位,甚至是比“丝”还小的单位。“中国古人是聪明而厉害的,考虑得这么细,我疑惑的是,细到这个地步,有用吗?”这位专家笑着告诉记者,这些有趣的现象属于偏门,关注的人少之又少。
扬子晚报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了更令人惊奇的现象:从清代山东《招远县志》中,有让人咋舌的精确记录。在《赋役》篇中,有田亩及人丁赋税的分配,“盛世滋生增益人丁叁万伍干贰百捌拾壹丁,钦奉恩诏,永不加赋”,记录有“该折地伍顷捌拾伍亩叁厘陆毫叁丝伍忽叁微”,比起高淳现存的地契更精进一步,从“忽”到了“微”。从征收赋税银两的记录来看,“起运地丁银壹万肆千肆百贰拾肆两捌钱伍分柒厘陆毫陆丝贰忽柒微壹纤陆沙柒尘捌渺壹漠伍埃捌溟”,直看得人眼花缭乱。
此外,在清康熙年间福建的《连城县志》上也有同样的记载,让人叹为观止。
专家解释 古人刻板认真,算到多少位就写多少位扬子晚报记者发现,古代计量单位,不管是面积还是重量,两者除在前面的大数上有区别外,后面的小数单位基本相同。
比如“起运地丁银壹万肆千肆百贰拾肆两捌钱伍分柒厘陆毫陆丝贰忽柒微壹纤陆沙柒尘捌渺壹漠伍埃捌溟”,居然精确到了小数点后14位,改用小数点计数法应该为“14424.85766271678158两”,等同于十万亿分之一级别。计量这样的银两,现代人都难之又难。